17606號小行星,一顆飄蕩在浩瀚宇宙的小天體。
2010年7月26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公報,將這顆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吳孟超星”,以褒獎吳孟超在肝臟外科領域杰出的學術貢獻。
在國際肝臟外科領域,吳孟超就像一顆光芒閃耀的明星,帶動整個學科的發展進步,為全人類創造了更多生命的福音。而在吳孟超心中,也有一顆“明星”指引著他的人生路,讓他窮盡一生在肝臟外科的“禁區”內沖殺,永遠生機盎然,永遠奮斗不息。這,就是他堅守一生的忠貞信仰。
在一次采訪中,吳孟超說:“我一輩子做過4次重要的選擇?!?/p>
為國逆行
吳孟超的童年,是在漂泊中度過的。
1922年,吳孟超出生在福建閩清的一個小山村。3歲時,父親因生活所迫,背井離鄉到馬來西亞謀生。5歲時,吳孟超跟隨母親,漂洋過海移居馬來西亞北部的沙撈越詩巫,投靠在那里割橡膠的父親。
上午割膠、做家務,下午去學校念書,靠著這種半工半讀的生活,吳孟超小學畢業,考進了當地由華僑創立的光華初級中學。
光華中學的校名是孫中山先生親筆題寫的,寓意“光耀中華”。時任校長的程立軍是一名愛國華僑,辦學很有辦法。當時,英國殖民當局實行文化統治,禁止學校教授中國歷史,但程立軍總是想方設法,為學生講述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魂灌注到這些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
全面抗戰爆發后,身處南洋的陳嘉庚先生牽頭成立了華僑抗日委員會,經常到詩巫一帶宣傳抗日救國,開展募捐活動。受到愛國進步思想的感染,少年吳孟超熱血沸騰,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抗戰信息,和同學們組織演講會、報告會、義演隊,為抗日募捐。從那時開始,延安、八路軍、毛澤東、朱德……這些原本陌生的詞語,慢慢進入到吳孟超的耳中,嵌入他的腦海。
1939年,吳孟超即將初中畢業。按照慣例,畢業前學校和家長會共同出資,組織畢業學生聚一次餐。身為班長的吳孟超,卻對聚餐沒有熱情。他提議把畢業聚餐費變為特殊捐款,和他們募捐籌集到的經費一起,寄回國內支援抗戰。這份署名“北婆羅洲薩拉瓦國第二省詩巫光華初級中學39屆全體畢業生”的特殊捐款,通過海內外愛國人士的接力傳遞,被送到了延安。
誰也沒想到,不久后他們收到了一封署名“朱德、毛澤東”的感謝電。這封特殊的“朱毛來電”,就像一條紅絲帶,把漂泊海外的吳孟超與祖國緊緊聯系在一起,在他的心中種下了一顆紅色的種子。
山迢迢、水迢迢,阻不斷一名愛國青年的報國情。
1940年,18歲的吳孟超告別相對平靜的生活,和幾名同學一起登上了回國的航船。經新加坡,沿印支半島北上,數十天后,他們抵達了回國必經的交通要地--西貢。顧不上欣賞“東方小巴黎”的風情,同學們匆忙趕往海關辦理簽證。經過大半天的排隊,當吳孟超終于拿起前面一個白人剛用過的筆,準備在登記表上簽字時,卻被一名法國警察攔住了。這位殖民者用傲慢的口氣說:“黃種人不能簽字,只能摁手。
國弱受欺的強烈屈辱,深深刻在了吳孟超心中。當抗爭無效只能通過摁手印簽證通關時,吳孟超暗暗地告訴自己:總有一天,要讓他們認識真正的黃種人!
昆明,抗戰時期的大后方。吳孟超和同學們歷經險阻終于抵達,興奮包裹著這幾位年輕人。然而當天夜里,他們在一所小旅館中酣睡時,衣服和行李卻被偷了。
一盆涼水,澆在了這群熱血青年的頭上。有的人憤怒地咒罵,有的人則考慮要不要返回馬來西亞。吳孟超在冷靜下來后動情地說:“我們原來對祖國知道得太少了,她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好,但再不好也是我們自己的國家?,F在是國家最困難的時候,我們可不能當逃兵?!?/p>
吳孟超準備直奔延安,在昆明簡單安頓后,就四處打聽去延安的路徑。戰火紛飛,國民黨當局又多方設阻,吳孟超的盤纏很快花光了。無奈之下,他只能聽從同學的勸告,留在昆明一邊做工,一邊讀書,又開始了半工半讀的日子。
艱難的生活并沒有磨滅吳孟超心中的信念之火。感受著國家的深重苦難,目睹著國民黨當局的腐敗無能,吳孟超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共產黨、八路軍的情況,越來越強烈地感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拯救中國。
為黨盡責
1943年,吳孟超高中畢業。看著身邊積貧積弱的同胞,他抱著“行醫救國”的樸素想法,考取了同濟醫學院。
1949年初夏,解放上海的炮聲像春雷一樣,震撼著浦江兩岸,更讓當時在同濟醫學院學習的吳孟超激動萬分。作為一名進步學生,他盼著“朱毛”的部隊趕緊打進上海。
期盼的日子終于到來了。5月27日清晨,吳孟超推開宿舍窗戶,驚喜地看到,一排排解放軍戰士和衣睡在馬路上??粗@支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的軍隊,以前關于共產黨的所有美好傳聞,全都得到了證實。那一刻,吳孟超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我要參軍,我要加入中國共產黨!”
幾個月后,當得知華東軍區后勤衛生部正在籌建的醫學院招聘醫生時,剛剛大學畢業的吳孟超欣喜若狂,第一時間直奔籌備處報名。經過考核,他如愿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醫生。
建國初期萬物復蘇、蓬勃向上的氛圍,讓吳孟超心中信仰的火苗越燃越旺。到醫學院上班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然而,由于歸僑身份,吳孟超的第一次入黨申請并未獲批。他毫不氣餒,一封接一封地向組織匯報著思想。
此后7年,吳孟超連續遞交了19封入黨申請書,在一筆一畫間不斷深化著自己對黨的認識,黨組織也在熾熱的字里行間感受到他對組織的無限向往和忠誠。
1956年春天,根據新的政策,吳孟超通過了入黨審查。3月28日,他迎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在金黃色的鐮刀錘頭前,吳孟超光榮地舉起右手,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信仰的指引下,34歲的吳孟超猶如一匹奔騰的駿馬,在新中國肝臟外科的原野上奮力沖鋒。
1969年,吳孟超已是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外科主治醫生、黨總支副書記兼支部書記。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風潮下,他被罷免領導職務,停止了組織生活。那天晚上,僵坐在臺燈下的吳孟超心如刀絞,成年后第一次,他哭了。
信仰的火炬一旦點燃,即使遭遇再大的風雨也不會熄滅。在那些動蕩的日子里,吳孟超心中忠黨愛黨的信念絲毫沒有動搖。他相信,黨絕不會拋棄他,而他更離不開黨。不管形勢如何變化,吳孟超仍堅持每周給黨組織寫一封思想匯報,每月按時交納黨費,積極完成組織交給的每項任務。
1年后,吳孟超恢復了組織生活,并再次被選為支部委員。“重生”后的吳孟超更加珍惜為黨工作的機會,全身心投入到肝臟外科事業中。
1974年,吳孟超向醫院正式提交報告,申請成立肝膽外科;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吳孟超夜以繼日,奮戰在臨床一線;2003年非典爆發,吳孟超以院士的身份,日夜坐診在發熱門診;2008年汶川地震后,86歲的吳孟超又要求帶醫療隊趕赴災區一線,因年事已高組織沒批準,他就為前線網絡會診,還主動交納了2萬元的特殊黨費,并以吳孟超醫學科技基金會的名義,為災區捐贈了價值500萬元的急救藥品。
“聽黨話,跟黨走。”這簡簡單單的6個字,已經深深融入了吳孟超的血脈。
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出臺院士制度改革的有關規定?!巴诵荨?,這個從未考慮過的詞語,第一次出現在吳孟超的腦海。盡管心中有著萬般不舍,但作為一名有著6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吳孟超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經96歲了,這個時候黨需要自己出來帶好這個頭。坐在熟悉的辦公室,趴在那張寫了幾十年病歷的辦公桌上,吳孟超飽含激情地寫出了退休申請書。
在海軍黨委組織的院士退休座談會上,吳孟超動情地說:“我永遠感激黨和國家,感激部隊這個大家庭對我的教育培養……我雖然退休了,但只要組織需要,我隨時可以進入戰位,投入戰斗!”
這是一名老黨員的真情告白,也是一名人民軍醫的肺腑心聲。
為軍沖鋒
上海市長海路225號,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門診樓里,每天都擁擠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穿著白大褂、帶著口罩的醫護人員穿梭其中,為病人問診、檢查、開刀。
很多病人是沖著吳孟超的金字招牌來的,如何找到吳孟超,也成了他們琢磨的大事。有“經驗豐富”的老患者透露了玄機:只要看到個子不高、白大褂領口露出嚴整軍裝的,就是吳院士。
確實,很多醫生為了工作方便,都是直接在襯衣或便服外套上白大褂。而吳孟超則不同,他每天到辦公室后先認真穿好軍裝,反復檢查軍容風紀,再把白大褂穿上。一身軍裝、四季常穿,是吳孟超的一個標志性特征。
吳孟超經常受邀參加各類活動,每次都是穿軍裝出席。一次,吳孟超要到歐洲參加學術活動,臨行前他問工作人員:“我的軍裝帶了嗎?”工作人員告訴他,到國外參加活動不用穿軍裝。吳孟超沉思半天,和工作人員定下一個規矩:以后不管什么活動,只要沒有不允許穿軍裝,我就一定要穿著軍裝參加。
吳孟超為什么對軍裝如此熱愛,仿佛一輩子穿不夠?這種特殊的軍裝情結,源自他根深蒂固的軍人意識,永不忘卻的軍醫使命。
1949年上海解放后,解放軍聯系傷員救治工作,吳孟超積極報名參加了搶救組。救護工作展開后,吳孟超細心地觀察到,送來的解放軍傷員多是重傷,傷口處理得卻比較簡單,有的甚至已經感染了。但這些傷員的精神狀態都很好,大家互相鼓勵、彼此照應。清創時,有的傷員因為紗布已與血肉連在一起,疼得直冒汗,嘴上卻不喊疼。這些可愛的戰士,這支英雄的部隊,深深震撼了吳孟超年輕的心靈。
1956年6月12日,已在部隊醫院工作7年的吳孟超,終于正式加入這支英雄的部隊,成為人民解放軍的一員,被授予大尉軍銜。穿著嶄新的軍裝,吳孟超站在鏡子前,自我欣賞了好一會兒。
上世紀90年代,在吳孟超和同事的努力下,我國第一家肝膽??漆t院--第二軍醫大學附屬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創立。很快,這家醫院就成為肝癌患者眼中的“圣地”,從世界各地趕來求醫。
在那個人人“下?!?、個個“撈金”、“效益”優先的年代,醫院的床位是最能創收的“硬通貨”,很多人都盯著。但在一次會議上,吳孟超卻提出要抓一抓為兵服務。有人指出:醫院不是體系醫院,每年轉診來的軍隊患者也不多,沒必要太上心。
吳孟超很嚴肅地講:我們是軍隊醫院,要永遠記住服務官兵是第一責任。在他的倡議下,開通為兵服務通道、保證軍人住院床位等惠兵舉措一條條地落到實處。
吳孟超專門要求,凡是有軍人來院就診,機關必須給他報告;遇有軍人住院,不管將軍還是戰士,他都要去病房看看病歷、問問病情、嘮嘮部隊的訓練生活;如果有軍人需要開刀治療,只要時間允許,吳孟超一定親自參與手術。
2016年11月,北部戰區海軍某支隊干部宮政帶著父親宮潤仙走進吳孟超的診室??粗@名焦急的年輕戰友,吳孟超立即對宮潤仙進行了細致檢查,診斷為肝癌肺轉移。按慣例,需要先開刀切除肝部腫瘤,待1個月后再切除肺部腫瘤。
官兵的事必須做到最好。吳孟超組織多次會診后,確定了一臺手術同時完成肝部和肺部腫瘤切除的方案,這樣既能減輕患者二次手術的痛苦,也能減少反復住院的費用。為此,他專門從其他院區調來胸心外科專家,并拉來相關手術設備,在94歲的高齡親自主刀完成了這臺復雜的手術。
2015年10月18日,醫院安亭院區竣工開診。第二天,吳孟超就要求新院區組成醫療隊,帶著外傷、訓練傷、皮膚病等部隊常見病的診療儀器和藥品,走進駐守當地的某預備役高炮師和空軍某雷達站,為官兵提供義診服務。
吳孟超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個兵,多次參加“健康軍營行”活動,帶領醫療隊深入一線連隊。2011年,已經89歲的吳孟超帶著院士專家醫療隊,千里迢迢地來到三亞的海軍部隊。進軍港、上艦艇,在海南島烈日的炙烤下,這位白發蒼蒼的老軍醫為年輕的水兵們查體問診,講解健康知識,像一位長者給自己的孫輩叮囑訓練傷防治,提醒飲食安全注意事項。
院士送醫到艦艇,成為水兵最溫暖的記憶。
為民造福
生命至上、視患如親,是吳孟超踐行一生的誓言,也是他恪守一生的信仰。
中國是肝炎、肝癌最高發的地區,集中了全世界半數左右的肝癌病人。但直至解放初期,中國的肝臟外科還是一片空白。在恩師裘法祖院士的建議下,吳孟超決意向肝臟外科這一“禁區”進軍。他在自己的書桌上寫下“臥薪嘗膽、勇闖禁區”的警言,誓要徹底解決我國肝病患者的痛苦,把肝癌大國的帽子扔進太平洋。
建國初期科研領域一窮二白,沒有實驗室,吳孟超和他的同事就把養狗的窩棚作為實驗室;沒有儀器設備,他們就拿著幾把刀剪、幾張桌子開始解剖。餓了,他們就用涼開水就著饅頭;困了,就在席子上打個盹……正是憑著這股為國爭光、為民續命的精神,他們向科學高峰發起一次又一次沖鋒,取得一個又一個突破:成功完成世界第一例中肝葉切除手術,成功切除世界最大的肝海綿狀血管瘤,為世界上年齡最小的病人切除肝母細胞瘤……肝癌手術成功率由上世紀60年代初的15%提高到98.5%,肝癌切除病人總體5年生存率接近50%。
面對這一長串舉世矚目的成就,吳孟超卻并不在意。他對自己的學生說:“我看重的不是創造奇跡,而是救助生命。”
在吳孟超眼里,病人比天大,任何事都比不了。2005年,吳孟超被推薦參評國家最高科技獎,科技部派工作組對他進行考核,確定第二天上午談話。醫院機關考慮到這是件大事,取消了他原定第二天的手術。吳孟超得知后,堅持手術不能推遲??己私M的同志不解:這是位什么病人?怎么這么重要?
第二天下午談話時,吳孟超解釋:“是一位河南的農民,60多歲了,病得很重,家里又窮,鄉親們湊了錢才來上海的,多住一天院對他們都是負擔。實在抱歉,讓你們等我了?!?/p>
考核組的同志聽了肅然起敬。
在吳孟超的一生中,這些一切為了病人、為了病人一切的故事,如同一顆顆珍珠,串成一條光彩奪目的項鏈。
2007年冬,吳孟超接診了從江西專門找來的趙國慶。在這之前,這位身受肝硬化和肝癌雙重折磨的患者,因病情復雜,已被多家醫院拒之門外。當時已年近九旬的吳孟超為趙國慶認真做了檢查,兩次組織全院會診,制定了詳細的手術計劃。
有人好心勸他,這么復雜的手術別親自上了,萬一失敗就會晚節不保。吳孟超生氣地說:“我不怕手術失敗,更不怕晚節不保。想方設法為病人解決問題才是我的晚節!”
2009年夏,一位被晚期肝癌、肝硬化、肝腹水折磨得痛不欲生的病人找到了吳孟超。吳孟超拉著病人的手,溫和地詢問病情,仔細檢查后安排他住院。病人離開后,協理醫生不解地問:“這個病人已經不能手術,用藥也沒有多大意義了,咱們干嘛還收他進來?”
“他已經被多家醫院拒收了,如果我們再不收他,他可能會絕望,甚至做出傻事?!眳敲铣粗终f:“記。頤羌紉床。熱?!?/p>
……
2017年,一部以吳孟超為原型拍攝的傳記電影在全國上映。影片制作期間,制片方拿著“中國醫魂”“醫學大師”“國醫大愛”等預備的電影片名,請吳孟超題寫。然而,這位聲名遠揚的“中國肝臟外科之父”思忖良久后,卻揮筆寫下了另外4個字--我是醫生。
“我是醫生”,最樸素的話語,道出了一名醫者最真摯的信念。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專門開設“愛國情·奮斗者”專欄,向全國人民介紹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已經退休的吳孟超,又一次登上了《新聞聯播》。
談及自己97歲仍主刀做手術,吳孟超微微抬起他白發稀疏的腦袋,有力地回答:“一個人生命有限,你不抓緊一下就過去了,所以我要抓緊時間,分秒必爭,為國家,為人民多干點事?!?/p>
為國家、為人民多做點事,這是吳孟超一輩子實踐著的信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