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年02月25日 閱讀次數:
(圖為2015年5月29日,樊錦詩院長在莫高窟第272窟做早期洞窟內容調查-孫志軍攝影)
樊錦詩,生于1938年,祖籍浙江杭州。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敦煌研究》期刊主編,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長期從事石窟考古、石窟保護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為敦煌的保護、研究、弘揚事業奉獻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極大地提高了敦煌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的現代化水平。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改革先鋒、“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等,被譽為“敦煌的女兒”。
“我和敦煌有割不掉的緣分,我這一生注定屬于敦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時常這樣描述自己。
小時候,自從在課本上讀到一篇關于敦煌莫高窟的課文,樊錦詩就開始向往敦煌。1962年,樊錦詩大學畢業實習第一次來到敦煌莫高窟。帶著少時的夢想,樊錦詩滿懷期待,但下了車,樊錦詩驚呆了,“那時的莫高窟,工作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戈壁沙漠,環境閉塞,物資匱乏,但一走進洞窟,這些就都不重要了。”樊錦詩回憶說,“在莫高窟,一個洞窟一個洞窟看過去,我完全沉浸在衣袂飄舉、光影交錯的壁畫和彩塑藝術中。”
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后毅然選擇來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這一來就是一輩子。
住土屋,睡土炕,用土桌,坐土凳,喝咸水,吃粗面……留在敦煌莫高窟,艱苦的生活環境需要克服,本就體弱的樊錦詩,咬牙堅持了下來。條件雖差,但只要進入洞窟,站在氣勢磅礴、富麗堂皇的敦煌藝術面前,樊錦詩就會全身心沉浸其中,甘心情愿、想方設法、不遺余力地去保護和傳承偉大的敦煌文化藝術。
“作出堅守敦煌這個選擇其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敦煌越久,越深入地接觸她之后,就越發地感嘆敦煌藝術真的博大無邊、深不及底,仿佛有一種很強的磁力,牢牢地把人吸引住。”樊錦詩說,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來到敦煌,留在敦煌,成為“打不走”的莫高窟人,是因為他們熱愛莫高窟,視莫高窟為自己的生命。他們選準了守護國寶的目標,成為一生當仁不讓的責任和使命,甘心與莫高窟同呼吸共命運,愿意為之奮斗一生,奉獻一生。
彈指一揮,樊錦詩與莫高窟相伴相守了58年,莫高窟已經成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樊錦詩的滿頭青絲已成華發,她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守護著莫高窟,眼看著她一點一點重獲新生。當年無人問津的大漠荒灘,如今成了絲綢之路文明交流與融合最負盛名的歷史見證地。
58年間,樊錦詩始終將自己看作一名普通的文物工作者,潛心研究、踏實做事,執著而純粹,終在平凡中成就不凡。
1986年,樊錦詩在負責撰寫莫高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材料時,發現材料要求非常詳。鮮兜,要想保護好莫高窟,還需要立法和制定保護規劃。在她的發起和直接參與下,《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于2003年頒布實施,首次將文化遺產整體保護管理納入政府法制治理體系,敦煌研究院還聯合國內外三家機構編制了《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
《保護條例》和《保護總體規劃》為敦煌莫高窟保護、研究、弘揚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科學規劃和指南、有力的法律依據和保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敦煌研究院以非凡的遠見形成了一個極好的旅游管理方法,為有效地保護莫高窟樹立了典范。
受自然和人類活動長期作用,歷經千年且材質脆弱的敦煌莫高窟出現了多種病害,存在隨時毀壞的風險,這讓樊錦詩十分擔憂,為了盡快找到解決的方法,樊錦詩一刻不閑。
擺在面前的主要問題是要解決風沙危害和壁畫修復難題。為此,樊錦詩團隊通過長期綜合風沙防治試驗研究,研發了集沙網阻沙、礫石壓沙、化學固沙、生物治沙為一體的成套防治技術,形成了以“固”為主,“阻、輸”結合的綜合風沙防護體系,使窟區積沙量減少85%,全面改善了莫高窟參觀環境,大幅降低了風沙對石窟的危害。在古代壁畫保護方面,通過全國石窟壁畫保護大量工程實踐,提出了不同壁畫病害的科學防治方法與流程,首次在全國構架了古代壁畫技術標準體系,形成的古代壁畫成套技術,推廣應用于全國16個省(區、市)的200多項文物保護工程,并開始向烏茲別克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輻射,實現了中國壁畫保護由跟跑到領跑的根本轉變。
為使敦煌壁畫、彩塑信息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樊錦詩抓住計算機技術帶來的變革,經過30多年的探索,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一整套集數字采集、安全存儲、有效管理等多項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技術規范和標準,建立起系統的“數字敦煌”資源庫,“數字敦煌”資源庫不僅應用于莫高窟的保護和研究工作,而且使敦煌藝術走出洞窟,活了起來,實現了全球共享。
面對脆弱的壁畫與不斷增長的游客,如何處理好莫高窟文物保護和旅游開放兩者的關系,是擺在樊錦詩面前的又一難題。樊錦詩和同仁們通過深入思考、探索、研究和創新,采取安裝傳感器,隨時監測和掌控游客進入洞窟后產生的溫度、相對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根據洞窟空間容量、是否有觀賞性和嚴重病害,開放洞窟微環境的標準,以及游客數量和流量等為依據,確定日游客最高承載量;利用“數字敦煌”資源庫的資源和先進的展示技術,制作4K超高清寬銀幕主題電影《千年莫高》和8K高分辨率球幕數字電影《夢幻佛宮》,建造了“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將洞窟內的文物搬到窟外看;創新設計“總量控制,網上預約,數字展示,實地看窟”為特點的莫高窟旅游開放新模式。這些創新措施切實緩解了莫高窟文物保護與旅游開放之間的矛盾,既保護了石窟安全,又提升了游客的參觀體驗質量。
作為一名石窟考古學家,樊錦詩主持編寫的多卷本記錄性考古報告《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準確表達了洞窟結構、遺跡空間分布、壁畫彩塑制作工藝和時代關系等,實現了石窟考古測繪的新突破,成為莫高窟永久保存、研究利用的基礎數據,被譽為國內第一本具有科學性和學術性的石窟考古報告,為其他石窟考古報告的撰寫提供范例。該成果被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評價為“既真且確,精致絕倫,敦煌學又進一境,佩服之至”。如今,83歲高齡的樊錦詩還在為第二卷敦煌石窟考古報告而殫精竭慮。有人曾問樊錦詩,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樊錦詩回答道,“我覺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心靈召喚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從大漠中的無人區到世界矚目的研究院,幾代莫高窟人為保護、研究和弘揚敦煌石窟文化藝術,付出了青春和畢生的精力。對我來說,來到這個世界上,該做的事做了、該出的力出了,沒有愧對祖先和前輩交給自己的事業,這就是最大的幸福。”
檔案預約查詢:0531-68622608
全日制學歷證明查詢:0531-68622924
成人教育咨詢熱線:0531-82606069
招生咨詢熱線:0531-68622756